


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,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群,并葬有23个皇后和1个贵妃。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、帝后陵寝最多的皇陵建筑群。明十三陵于永乐七年(1409年)开始营建,至崇祯十七年(1644年)明朝灭亡建成,工程前后历经200余年。陵区三面环山,中间是约40平方千米的小盆地,南接北京平原,形成陵区的天然门户;入口左右有两座山——龙山和卧虎山。十三座陵墓分布在东、北、西三面。各陵各以一座山峰为背景,规模大小不一,形制却基本相同,主要建筑依次为陵门、祾恩门、祾恩殿、棂星门、石五供、明楼和宝城。宝城下面为地下宫殿。陵区既是一个整体,各陵又自成格局、特色各异。
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,也是明十三陵中营建最早的陵墓。其他12座帝陵分别坐落在长陵两侧,按时间顺序依次为献陵(仁宗朱高炽陵)、景陵(宣宗朱瞻基陵)、裕陵(英宗朱祁镇陵)、茂陵(宪宗朱见深陵)、泰陵(孝宗朱祐樘陵)、康陵(武宗朱厚照陵)、永陵(世宗朱厚熜陵)、昭陵(穆宗朱载垕陵)、定陵(神宗朱翊钧陵)、庆陵(光宗朱常洛陵)、德陵(熹宗朱由校陵)和思陵(思宗朱由检陵)。
定陵是十三陵中惟一一座被发掘的陵墓。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(1584年),万历十八年(1590年)建成,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——神宗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墓。经国务院批准,于1956年对定陵地下宫殿进行考古发掘,出土各类文物近3000件,其中以帝后生前在宫中使用的日用器物和服饰居多。
1961年,国务院公布明十三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3年7月召开的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明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作为“明、清皇家陵寝”的附属项目。

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(1360~1424年)与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,是十三陵陵区内对外开放的三大陵园之一。长陵始建于永乐七年(1409年),建成于宣德二年(1427年),占地12万平方米,为陵区中修筑最早、规模最大、建筑保存最完整的陵墓。陵园内主要建筑有陵门、神厨、神库、祾恩门、祾恩殿、棂星门、宝城、明楼、地宫等。
祾恩殿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场所。长陵祾恩殿是13座帝陵中惟一保存完好的祾恩殿,于1427年仿明朝皇宫金銮殿所建,构件全部为楠木,不加修饰,是中国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。长陵祾恩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和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“中国的三大殿”。祾恩殿后为明楼和宝城。

德陵,位于潭峪岭西麓,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墓。朱由校(1605~1627年),光宗长子,15岁时即位,年号天启,庙号熹宗。熹宗在位7年,病逝时年仅23岁。他在位时,朝政由乳母客氏和魏忠贤把持。魏忠贤培养党羽,杀害忠良,大肆征收苛捐杂税,社会矛盾激化,农民起义爆发。此时,后金势力壮大,侵扰东北。在内忧外患,国难当头的时期,熹宗却只顾沉浸在他的木匠活中。

定陵地下宫殿复原图

景陵,位于天寿山东峰(又名黑山)之下,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。朱瞻基(1398~1435年),仁宗长子,洪熙元年(1425年)六月即位,年号宣德。朱瞻基即位后,在仁宗皇帝奠定的基础上,依靠重臣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等人,采取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,社会较为安定,¾济得到空前发展,明朝呈现出“仁宣之治”的盛世局面。宣宗皇帝能书善画、精于骑射,在位10年,于宣德十年(1435年)正月病逝于紫禁城乾清宫。宣宗的陵墓也从俭修建,是十三陵中除思陵外最小的陵。

茂陵,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,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和王氏、纪氏、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。朱见深,英宗长子,18岁时即位,年号成化(1465~1487年)。英宗北征时,年仅2岁的朱见深被立为皇太子,但“土木堡之变”后,继位的代宗朱祁钰将他废为王,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。“夺门之变”后,朱祁镇夺回了皇位,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失而复得。
朱见深幼年就卷入皇位之争的漩涡中,精神压力非常大,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。宪宗即位初,在政治上有所作为,大赦天下,平反冤案,但后来,政治趋于腐败,重走宦官当道的老路。从成化年间(1456~1487年)开始,明朝开始靠武力镇压维持其统治。朱见深在位23年,41岁时病逝。

明十三陵陵寝结构图

明十三陵各陵前均铺设有一条神路。其中,长陵的神路最长,计达7千米,各陵神路均由此分出。这条神路的墓仪设施种类和数量也最多,显示出长陵的尊崇地位和宏大气势。主要建筑包括石牌坊、大宫门、神功圣德碑亭、华表、望柱、石像生、棂星门等。
石牌坊,五间六柱,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石制牌坊。大宫门,又叫“大红门”,是明十三陵的门户。神功圣德碑亭是一座重檐方亭,四面开门,内竖“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”,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明仁宗朱高炽,为赞美其父一生功迹的颂文,碑文多达3500字。碑后刻的是清乾隆皇帝写的《哀明陵十三韵》。神功圣德碑亭北神路两旁,整齐地排列一组用整块巨石琢成的雕像,共有石兽24座,依次为狮子、獬豸、骆驼、象、麒麟、马,各二坐二立;立像石人12座,有勋臣、文臣、武臣三种。棂星门,又叫“龙凤门”,是一座三门六柱的牌坊式建筑,柱头饰云板和异兽。

思陵石五供
思陵,位于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南麓,是明朝末代皇帝思宗朱由检及皇后周氏、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。朱由检(1610~1644年),光宗第五子,于天启七年(1627年)即位,年号崇祯。思宗在明代诸帝中是个比较注意恭俭和颇为勤政的皇帝。但当时明朝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,后金势力日益强大,农民起义此伏彼起。加之崇祯帝为扭转危局过于急躁、多猜疑、重诛杀等缺点,明室中兴的愿望最终落空。崇祯十七年(1644年)三月,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到北京城。思宗见大势已去,于万岁山(即今景山)自缢,终年35岁。由于思宗生前未修陵,只好葬于田妃墓中,直到清顺治十六年(1659年),才为思宗陵寝修了享殿三间,围墙一周,立了碑记。

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,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。朱祐樘(1470~1505年), 17岁时继承皇位,年号弘治。孝宗是明代中期惟一较为励精图治的贤君。他即位后,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、挽救危机的治国方略,勤政爱民,重用贤臣,裁抑宦官及佞臣,兴修水利,减少赋税,缓和了社会矛盾,使明朝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,史称“弘治中兴”。孝宗在生活上节俭,不近声色,后宫只有一位皇后张氏。1505年五月,孝宗病逝于紫禁城乾清宫,享年36岁。

献陵,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,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寝。朱高炽(1378~1425年),明成祖朱棣的长子,沉静好文,深得祖父朱元璋的宠爱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, 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;明成祖死后,朱高炽在大学士杨士奇、杨荣等人的支持下,于明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 即位,年号洪熙。明仁宗登基后,任用贤臣,虚心纳谏,针对朝政的弊病,采取减轻民困、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等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,社会出现兴盛的景象。但体弱多病的仁宗从政仅8个月,就一病不起,于洪熙元年(1425年)五月病逝于紫禁城钦安殿,享年48岁。仁宗注重节俭,对陵寝的修建也提出从俭,因此在十三陵中,献陵的陵制最为俭朴。

永陵,位于阳翠岭南麓,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、方氏、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。朱厚熜(1507~1566年),宪宗孙,以堂弟身份即位,年号嘉靖。世宗即位初,废除弊政,诛杀佞臣,使朝政为之一新。但后来,世宗喜怒无常,残酷严厉,崇奉道教, 无心理政,致使严嵩专国20年,造成兵备废弛、财政拮据的局面。此外,倭寇侵扰东南沿海,蒙古鞑靼贵族大举进攻北方边疆,农民起义频繁,社会危机日益加深。世宗在位45年,于1566年病逝。

裕陵,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,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、周氏的合葬陵寝。朱祁镇(1427~1464年),宣宗长子,9岁即皇帝位,年号正统。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蒙古瓦剌部进攻明朝,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,朱祁镇率50万人马御驾亲征,在土木堡兵败被俘,次年被送回北京,但逊位于胞弟代宗朱祁钰,以“太上皇”身份被软禁于“南内”。1457年,朱祁镇趁朱祁钰病重,发动“夺门之变”,重新登上帝位,改年号天顺。天顺八年(1464年),朱祁镇病逝,年仅38岁。英宗临终前遗诏裕陵停止殉葬,从而结束了活人殉葬的制度,堪称善举。此外,“一帝多后”的合葬自英宗开始。

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,始建于嘉靖十八年(1539年),原是世宗(1521~1566年在位)为其父母修建的陵寝,“大礼议”后,世宗将其父母葬于明显陵,此陵寝一直搁置。而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(1566~1572年在位,年号隆庆),世宗第三子,生前未建陵寝,昭陵就成为穆宗和他的三位皇后的合葬墓。隆庆六年(1572年)朱载垕葬入,次年陵园竣工。20世纪80年代,昭陵按原状被修缮,并于1990年正式对游人开放。